内容:

24直播网 2025-04-10 00:38:36 82
创作有思想、 有温度、 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评论评析   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导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对舆论导向的把握和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重要标准。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37件消息和22件评论作品脱颖而出,斩获奖项。这些作品,或聚焦2023年度重大历史事件、重点工作,或关注社会热点、新鲜现象,或直面矛盾问题、回应民生关切,紧扣时代脉搏,遵循新闻传播价值规律,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新闻业权威奖项的导向作用。   有思想:承载鲜明主题,传播权威声音   新闻作品有思想,是其核心魅力所在。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应“文道并重”,传达的信息应主题突出,导向明确。无论是时政报道、财经新闻,还是社会新闻、科技报道等,都要发出准确、权威声音,内容要有高度、有深度,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   重大主题和重要历史事件报道社会意义重大,有厚度有深度,凸显时代强音,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是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关注度最高的消息。新华社特别奖作品《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用白描手法对这一历史性时刻进行记录,在有限篇幅内清晰梳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力展现了领导人形象,是一条记录历史的消息。   新华社及时推出的“钟华论”评论《民族复兴的领路人 亿万人民的主心骨》,则从习近平总书记全票当选的历史性时刻切入,聚焦总书记领航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用事实描述事实,论证全票当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以高远的政治站位、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的语态文风,凸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消息《习近平同美国总统举行中美元首会晤》,生动记录拜登总统热情迎接习近平主席、同习近平主席会谈、邀请习近平主席一道在庄园里散步并送别等场景,报道鲜明、客观、严肃地阐明中方立场和主张,全面展现习近平主席以深远历史眼光在重大历史关头把稳中美关系发展方向的高超政治智慧,回应两国和世界人民共同期待,有力有效地引导了国际舆论。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紧紧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阐释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发挥了党报评论在舆论上的旗帜引领作用。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消息《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有力彰显了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和决心,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注重针对社会舆论及时推进新闻宣传,抢占舆论制高点,具有鲜明军事报道特色;有力地把握住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体现了军队媒体在重大敏感时机和重大敏感题材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经济报道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振发展信心。经济报道是新闻领域的富矿,涉及经济建设成就、经济形势、经济方针政策等。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评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层逻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和平实鲜活的文笔,引导读者理解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十二字方针、“五个必须”等新提法,解读会议传递出的诸多重要信号,帮助读者看懂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提振经济发展信心。   经济日报头版消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跃上二千万辆》,记录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一重要里程碑事件,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行业企业创新、全球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等角度,分析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提升情况,作出“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预测,体现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积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南方日报评论《再造一个新广东》,以广东省委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切入点,直面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面临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敢于自揭短板,深入剖析问题并给出解题思路,在动员全省团结一致着力补齐最大短板方面起到凝心聚力作用,是一篇聚焦广东重大发展问题、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精品力作。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评论《筑牢“大国粮仓” 端稳“中国饭碗”》抓住中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这一关键节点,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主线展开评论,既努力探寻东北地区粮食丰收的“密码”,又直面“大粮仓”农产品“头重脚轻”、产粮县“粮财倒挂”等突出问题,全景式展望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采访深入、分析透彻、逻辑严密、立意高远、见人见事。   新华日报消息《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破千万省份》,报道江苏个体工商户的市场信心和预期持续恢复情况,具有风向标意义。   科技报道聚焦科技创新动态和前沿,突出报道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青海广播电视台消息《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并发布仙女座星系照片》,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即“墨子巡天望远镜”在海西州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正式启用,是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设备,使我国时域天文观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湖北广播电视台消息《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至8分钟 我国卫星遥感实现重大突破》,报道了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重大科技突破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深远影响。   高端采棉机制造技术长期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兵团聚力科技创新,围绕高端采棉机研发集中攻关,多次填补国内空白。兵团日报消息《兵团高端采棉机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展现兵团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反映了兵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宁夏日报消息《西海固“水故事”讲到联合国》,讲述西海固利用“互联网+”推动农村供水数字化改革长达51年的“水故事”,以小见大,反映重大主题,展现我国制度优越性。   有温度:彰显责任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闻作品有温度,是吸引力所在。好的新闻作品,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传播的信息要在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中彰显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情怀。无论什么题材、什么体裁的新闻作品,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温润人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态环保报道,聚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新成就,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四川广播电视台消息《首次发现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野外产卵出苗》,报道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时隔23年后,首次被监测到在天然水域自然产卵并成功孵化出幼苗,凸显了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保护奇迹。   河北日报消息《大桥西移四十米,为崖沙燕留个“家”》,讲述河北大力推进石家庄母亲河滹沱河生态修复中面临架桥与保护鸟巢矛盾时,两次大调设计方案为崖沙燕留个“家”的故事。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真实生动。   陕西广播电视台消息《从孤羽七只到万鸟竞翔 濒危朱鹮保护创造生态奇迹》,讲述野生朱鹮历经就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化放飞等保护阶段,逐步飞出陕西,来到河南、浙江、山东、江苏等历史栖息地,还飞到日本、韩国,种群不断复壮,创造濒危物种保护的生态奇迹,及时向世界传达中国绿色发展的立场和声音。   江西广播电视台消息《白鹤恋农田,生态真的好吗?》,是一篇察实情、说实话、有温度的评论。2022年,鄱阳湖遭遇罕见夏秋冬持续干旱,江西沿湖各地纷纷为白鹤等越冬候鸟建“候鸟食堂”,缓解候鸟觅食难题。评论引出的农民生态补偿新难题、鄱阳湖生态修复新课题和保护管理新命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重大主题同样可以充满温情。第34届新闻奖获奖作品,有几篇涉及两岸关系、中美民间交往、“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主题,作品选择独特报道角度,以小见大,使故事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可使作品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2023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光明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从百年党史的宏阔视角,全景式展现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宝贵品格和优良传统;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调查研究的深刻阐述及率先垂范,在调查研究中不断丰富发展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的启示。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又有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既有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   湖南广播电视台消息《这一步走了73年 马英九回湖南祭祖寻根》,记者用3天时间真实记录了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与家人的回湘之行。马英九祭祖、参与电视台节目录制并现场互动、在太平老街用一口乡音向热情市民问好等场景和细节的呈现,赋予报道力量和温度,把宏大叙事具化为故事,充分展现了海峡两岸是同根同源一家人的血脉联系,再次用事实证明“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   中国青年报消息《中美乐团上演“茉莉香飘〈茉莉花〉”》,讲述了表演开始前的一个感人故事。费城交响乐团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中美文化交流“破冰之旅”的美国乐团。《茉莉花》是费城交响乐团来华演奏的早期曲目之一。当年11月茉莉花已基本下市,为了能赶制出送给美国乐手的特殊礼物——茉莉花手环,花店店长、苏州交响乐团工作人员、苏州老百姓等来自苏州民间的各方力量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寻花买花的接力。这是面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跨国文化交流以及民间友谊的一篇消息佳作。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人民日报消息《“我的人生因共建‘一带一路’而精彩”》,通过埃及导游阿巴斯·赛义德20年来与中国文化结缘,近年来日渐忙碌的工作、日益改善的生活、家庭中下一代人的专业选择等微观视角,生动呈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全球互联互通、促进共建国家共同发展、切实造福共建国家民众这一宏大主题。作品深入埃及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直抵人心,感情真挚。   禄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一站,红军战士纵身跳入百米深洞的壮烈事迹被当地人久久传颂。云南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铭记这一刻!昆明禄劝“红军洞”21名烈士遗骸入土为安》,通过报道红军烈士遗骸安葬的故事,向社会讲述了这段光辉历史。   有品质:讲好中国故事,持续创新表达   新闻作品有品质是传播力、感染力所在。好的新闻作品必须用心用情,应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通过不断创新增强表现力,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的就是品质的重要性。   俯身沉心,客观呈现现实,真诚观照现实,思想与故事有机结合,体现人情味和责任感。学习时报评论《年轻干部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角度,对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新形势下年轻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德与才进行解读阐释,文字简练、文风朴实,可读性强。   工人日报消息《人来了,外地考的证却不认》,以务工群体跨区域流动时遭遇技能认定难为切入点,反映了职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等人才评价结果异地不认这一现实问题。报道通过采访一线农民工代表,讲述工友切身遭遇,对人才评价结果认定工作中存在的“梗阻”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是一篇通过一线职工小切口反映“三工”大主题的体现人文关怀的佳作。   辽宁日报消息《辽宁为1806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抓住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及严肃惩处诬告陷害的典型案例,对新闻线索进行深度挖掘,做了面对面、全方位跟踪采访,传递辽宁省委为实干者撑腰、让有为者敢为的鲜明态度,事实鲜活,案例典型,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消息《全国首份盲文版建议答复递交盲人代表》,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同4家单位,到福建将盲文版建议答复送到王永澄代表手上这一事件。报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和尊重,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作品关注残疾人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细节生动感人。   北京日报评论《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在舆情胶着之时,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进行客观理性解读,行文注重网感语言,力求通俗化、有温度,将道理讲透、把关心送达,有效澄清了部分人的误解,也有力鼓舞和团结了广大青年群体,对于凝聚社会共识起到积极作用,体现了党报评论的“大流量”“正能量”。   改进文风,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内容品质,使报道见人见事见思想。针对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呼为“老阿姨”的龚全珍同志,“今视频”发布消息《泪别龚全珍 这个奶奶不一样》,选取龚全珍晚年仍为群众奔忙的点滴细节和感人话语,结合社会各界对龚全珍的深情道别和深刻缅怀,突出龚全珍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奉献一生的品格。作品情感充沛,饱含着无尽追思和无限缅怀,让受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共鸣,感染力强。   言不由衷、言之无物、鹦鹉学舌是评论大忌。宝鸡日报评论《报忧也是担当》,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在调研中报喜不报忧、报忧难的问题,对“只报喜不报忧”者当头棒喝,文章论据准确有力、文风犀利泼辣,有力涤荡了调研中的歪风邪气。   好作品需要寻找、需要发现、需要挖掘。总体来看,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评论作品,在引领导向、服务大局、阐释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新时代伟大实践方面具有精彩表现。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把握好时、度、效的作品,才能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发挥鼓舞人、激励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34届中国新闻奖、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1月(上)

内容:

内容:

上一篇:直播!锁定央视少儿频道!就在今晚19:30 !!

下一篇:北控0-2,山东男篮速决,9才俊助阵邱彪。